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May 28, 2011

電戲道:影.院.情


崔顯威(左)跟鮑文範回想當年的戲院,多的是一份喧鬧及人情味。 攝影:黃文偉

回想兒時,襲人的煨魷魚香撲面而來,加上小販叫賣,勾畫出 70、 80年代電影業戲院門外的景象。自 1869年第一間香港戲院建成至今,光影結合的電影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娛樂。已故港督尤德爵士也是標準戲迷之一,他不時由半山的官邸微服去到就近灣仔的新華戲院看戲,正見證了香港戲院最輝煌的年代。 撰文:何永寧

今日香港戲院商會的副主席鮑文範,是當年一手建立灣仔新華戲院的搞手,他跟商會另一位副理事長崔顯威從事戲院管理超過 30年,見證了電影院最光輝的年代,鮑文範記得當年的港督尤德爵士是標準戲迷,他回想說:「佢好鍾意睇戲,當時新華就專放映一啲題材較新同另類嘅電影,好多時佢秘書一個電話留位,跟住佢就落嚟。我哋當然留番啲好位畀督爺,跟住佢前後嗰幾行位都唔會賣飛,佢一般都係揀冇咁多人嘅下午場嚟睇。」督爺出巡,每次都 4至 5人同行,有時還跟太太拍拖看戲。

過千座置休息室


當年尤德爵士經常留座看電影。

自 1869年首間香港的戲院同慶戲院開幕,香港人就開始投入光影之旅,崔顯威說:「開頭都係做大戲,到後來經濟發達至開始成行成市的電影上映。當時嘅戲院係一座座嘅建築物,因為屋宇條例樓上唔可以有其他嘢,唔似家啲戲院屈喺商場入面。成座都用嚟放戲,你諗下間戲院幾大,閒閒哋都過千座位,入面有休息室放滿一份份戲橋俾觀眾未開場時睇,仲會播埋古典音樂。」

當時看戲算是較高檔的娛樂,一般觀眾都會提早約半小時到戲院,戲橋就是讓他們等入場前用來介紹電影的刊物,當年主打西片放映的鮑先生說:「以前睇西片嘅觀眾都比較高檔次,佢哋會着晒西裝打晒呔咁睇戲,西片一播好似《賓虛》、《沙漠梟雄》咁就成 3個幾鐘,所以中場會有 15分鐘休息,休息室就俾佢哋唞下。」

由於 60、 70年代娛樂較少,看戲成為主要消遣,每到有大片上映很多時一票難求,戲院的職員因利乘便令他們的地位超然,鮑先生笑說:「嗰時買飛難,連睇閘員都好受女仔歡迎,因為搵佢買飛易,所以你話喺戲院做識女仔都易啲。」

一家賞戲最開心


舊時戲院會聘多名畫工繪製戲院門外的大畫。

當時的戲院氣派宏大,一張大銀幕動輒 50多呎闊 30多呎長,還有一層絨幕及絲幕遮蓋,每當布幔拉開,全場的觀眾都會變得鴉雀無聲,非常有氣勢,跟今時今日的迷你戲院不可同日而語。少年時曾做見習帶位的崔顯威說:「以前見好多一家老少老竇老母帶住班 o靚仔嚟睇戲,班細路就最開心,因為戲院門口一定有一大班小販賣嘢,粟米、花生、酸瓜應有盡有好有氣氛,有時啲細路冇買飛坐老竇膝頭都係咁,家陣冇晒呢啲景象。」

回想當時一間戲院票房到畫戲院門口大畫的畫工要聘請 20到 30名員工,今日一所迷你戲院用的人一半都不到,但經營戲院已是雞肋,崔顯威說:「租貴固然係原因,多咗好多其他娛樂選擇啦,加上網絡發達,唔理你幾新套戲,一星期兩星期喺網上已經有得睇,對戲院打擊好大,戲院回本期係電影上咗兩星期之後,但到時上網已經睇到,同埋你睇時下有幾多套戲有足夠觀眾俾你上多過兩個禮拜。」

09年一套《阿凡達》( Avatar)成為票房神話,但對從事戲院業多年的崔顯威及鮑文範,好些電影流金的光榮記憶仍歷歷在目,回味至今:

利舞臺



當年數一數二設備豪華的戲院,有舞台及大型的絲絨布幕,極具氣派,更為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是,利舞臺是當年無綫舉辦香港小姐選舉的地方,見證不少港姐誕生,早年拆卸改建為廣場。

麗宮戲院



當年位於新蒲崗,全港最大的戲院。單是座位就有 3,000,全院分前、中、後座,更設有樓上超等及特等座位。當時服務對象為較低收入階層,以相宜的票價播映二輪中、西影片,成為不少上班族蛇王的好地方。

影藝戲院



日本電影《搶錢家族》(圖)在灣仔影藝上映,創造了一個上映 524日、橫跨 90至 92年的香港電影神話,鮑文範話當年這套電影在外國影展賣了 3年仍無人問津,想不到被香港觀眾受落,他笑說:「早知買咗就發達。」

碧麗宮



建成之初碧麗宮就標榜着它的豪華及票價收費高,前身是碧麗宮夜總會同樣提供表演活動,轉型後最令人回味的就是播出《時光倒流 70年》(圖),戲中珍茜摩爾的溫柔婉雅及基斯杜化李夫的俊朗不凡,加上至死不渝的愛情仍教人盪氣迴腸。

東城戲院



崔顯威指灣仔東城戲院前身是殯儀館,他說:「啲人話廁所有無頭女鬼,有啲員工話瞓醒咗俾人搬咗上舞台。」他承認戲院冷氣較凍、地方大顯得特別陰森,加上東城上手的生意令人容易產生聯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