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May 23, 2011

Tommy Li 李永銓 為香港醫病





人稱「品牌醫生」的品牌設計師Tommy Li(李永銓),假若要像很多大明星般急流勇退,告別設計界的話,他大可以考慮在榕樹頭擺檔做講故佬。一來,他是個說故事的能手,口若懸河是他的標記亦是他的專長之一;再者,他近年在公在私也不忘為活化香港本土文化傾盡所能,幾乎要自掏腰包為瀕臨絕跡的老品牌救亡;況且,除獻身本土文化之外,他亦忙於他那具批判性的藝術創作。假若他真的在榕樹頭講故,既可以是一項具批判性的行動藝術,亦可憑他那精明的設計師魅力,親身把「講故佬」這種已久違的香港本土文化再次發揚光大。

身為土生土長的香港品牌設計師,在傳統地道香港文化中孕育成長,冷不防他居然半帶恐嚇的對我們說﹕「香港有病!」也不用太驚慌,先聲奪人是說故事的人常用的手法之一。正如在街上突然有人跟你說你的氣色不佳,潛台詞便是他會給你解救方法。

香港這個病也不例外,是有藥醫的。

踢政治足球

從沒想過要當醫生的Tommy,結果人到中年,卻得了個「醫生」稱號,雖然「無牌」,也不是黃綠。前面再加上「品牌」二字,那是個連有牌大國手也沒能力醫治的專科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父母,有哪個不是望子成龍想兒女長大後當律師、醫生,可恨當時沒有「品牌醫生」這個行業,要不然少年Tommy便不用為要走設計之路而跟父母弄得勢成水火。「讀中三時,我已經獨行獨斷的走了去『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兼讀設計,十六歲便離家獨居,自把自為的獨個兒住進唐樓套房。」

家人認為他反叛,其實年少早慧且非常「老積」的Tommy,早在小學四年級時的思想已相當成熟,已懂得主動為自己升中的前途鋪路。當其他同學還為著多餘的汗水而在球場上胡亂奔跑,他已經懂得跑去踢「政治足球」。「你說我年少老成嗎?其實是我天生危機感強,應與家庭環境無關的,我自小已很獨立、很著緊將來的事情,升中試未到,我已去找自己想入讀的學校了,沒人教的。」他看上了鄧鏡波學校有兩個球場,便每星期跨區走去跟那裡的神父、修士踢足球,先搞好關係,摸清入學的門路,從而發現:「原來,就算是跨區,也有辦法的……神父、修士們都已教曉我一切申請的程序與方法,升中派位時我根本不用理會派位結果。」成功入讀鄧鏡波,他從那時開始已知曉每件事情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掌握到它的竅門、是否夠「醒目」。

「誰不想以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但問題是,面前擁有三種你同樣熱愛的興趣,你怎去取捨?「我做過電影美指,寫過專欄(曾長駐日本半年,是香港首個訪問坂本龍一的音樂專欄作家),在兩年內試過以不同的興趣賺取生活費,直接感受過這三種工作帶來的感覺後,最終還是選擇了設計。」三擇其一,Tommy 說不是要選一份賺錢最多的(給你一個概念,Tommy今天賺的錢可不算少,日常代步的是保時捷Cayenne),他當時所想的是﹕「要找一份與我性格最接近的工作,這樣才能在往後的十年甚至二十年繼續做下去,往後的路會較容易走下去。」這條設計之路一走便二十年,今年初他亦為此而推出了《Visual Dialogue》作品紀念集。

設計生意人

「醒目」,也可說是一種香港本土文化,但「醒目」這東西,不正是與設計人所講求的創作、意念等形而上的東西背道而馳嗎?Tommy 最初開設自己的設計公司時,也是興致勃勃的很有憧憬、很有理想。以為創意大過天,但不久便發現,創意,只是組成一家設計公司的一小部份(大概是五分一)而已,更重要的還有公司的財務、人事管理及業務發展等。「雖然我做的是設計,是人們認為與創作、美藝有關的工作,但你取了一個商業登記後,那便是一個business,你便要找生意,要想辦法叫人去光顧你。」他形容理性是「水」,感性是「火」,也認定一家設計公司必要做到水火相融,才可在香港生存。他也觀察到,很多設計創意天份比他高的人,也沒取得應有的成就,所以他清楚知道,要加倍努力的去宣傳自己、去找生意,才是生存之道,才是市場發展的硬道理。

「設計公司當然沒錢賣廣告,一般設計師都不外是要勤於參加比賽,拿取多點獎項,多做些展覽,靠公關公司介紹你做多點訪問等等,做這些都是對的……但如你以為光靠這些便可以的話,那麼人人都可以在這行業取得成功了……做訪問基本上不難,最重要是訪問時你所說的是甚麼內容。」有次Tommy看到一位行家接受訪問時還在說他十年前的作品,他便知道出事了。「因為媒體只對一些新的topic有興趣,今天我怎會再跟你講One2Free那個公仔,怎可能還在說美心呀!」Tommy亦強調如一位設計師的能力未達到一定的水平,縱使做了很多訪問也是沒用的。「重點在於sustance!」

That's not effective

自小四開始,每次都能摸著石子安全過河,運氣來時,摸到的還要是一磚巨石呢!Tommy的設計公司在三數年間已在本地設計界企穩陣腳,靠自己的同時,也不能否認受過幸運之神的眷顧......全文請參閱《JET》5月號

text_Ivan Wong
photo_pluckPAZU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