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港女的「市價」 (Part III)

港女的「流動性」(即港男的團結程度)只是影響她們的「市價」的因素之一,港男們一般都不太關心,而事實上亦沒有多少港男會認為值得為這班Hello Kitty去搞個「卡特爾」來「調控」其「市價」。而一般人較為熟識影響市價的因素應為供求關係平衡後,所得出的均衡價格;以及商品或資產本身的價值,因為長遠而言,價格是要回歸價值的。說到供求關係,這正是港男們認為港女應該「減價」的一大理據,因為擺在枱面的數據是女多男少,兼有一半港男北上娶妻,在供求關係改變後,應產生一個新的均衡價格,但這種寫在教科書上的東西顯然並沒有發生。供求定律居然失效,面對此一奇蹟,港男們「歸功」於港女,實在太抬舉她們了。

首先,對港女的需求是可以透過一個港男同時溝幾個港女來倍大的,但這不能完全解釋目前的現象,因為這些倍大出來的虛擬需求可透過一個港女食幾家茶禮來抵銷的。問題是誰有能力以槓桿的型式去溝女,恐怕不會是一個月薪七千五百四十六元的速遞員或管理員吧。唔係猛龍唔「槓桿」,有合理理由相信這些倍大出來的「虛擬港男」在條件上(不是道德上)是較高質素的,由他們充當港女的「流通量提供者」,會令港女得到較佳的「報價」,而「報價」的形式不一定是追求時所付出的金錢,因為要同時溝幾個港女,即使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港男,由於攤薄效應,可能比基層港男的單一付出還要少,「報價」的重心是他們的身份(如職業)或一些可重複使用的「架生」(如戰車及偽豪宅),以及一些讓港女們感到舒適及被受尊重的溝通技巧。而港女們所能得到最高的「報價」,可以算是她們的「市價」。

如果根據以上的論述,港女們的「市價」顯然有一定程度的泡沫存在;作為普羅港男,無論是出於想趁低吸納,抑或幸災樂禍,都會即時聯想到有關「去槓桿化」、泡沫爆破,以及「流通量提供者」何時「熄機」等問題。但港男們所忽略的是港女們其實並不是商品或資產,她們是人;原油期貨可以在炒家離場後,價格在四個月內由147美元大跌至60美元,但人不是原油。這可以借助價格的向下僵固性的概念來作類比,什麼是價格的向下僵固性呢?凱因斯學派以工資作為例子指出,工資在現實社會中是無法完全自由調整的。當勞動需求大於供給時,工資是可以很快向上調整的,但若發生超額供給時,則工資不會輕易的向下調整,可能先以部份人的失業來代替,這就是工資具有向下僵固性的前提假設。

由此可見,如果港女們曾經得到高質素的「流通量提供者」(不論是玩家或用家)提供「報價」,基於價格的向下僵固性,一般來說都很難再降低要求(尤其在公佈天下後);要是在過程中該港女還出現「水鬼升城隍症候群」的話(道德水平稍為下降,尤其在對待基層港男的態度方面),則會徹底毀滅了日後可能要降低要求的下台階;倘若那些高質素的「流通量提供者」突然「熄機」,在一段時期內,港女們只能以「失業」代替「減薪」,以保尊嚴。

港女的「市價」 (Part II)

在網上常常會見到港女們發出一種慨嘆,就是她們發覺身邊的高質素港男通常都是已經有老婆或女朋友的,其他可供選擇的港男都是一些(她們認為)揀唔落手的貨色。這種觀點一經發佈,必然會引起港男們或反港女人士以極其「啜核」及「應棍」的方式來作出「溫馨提示」,其標準範式是:「咁點解啲高質素港男唔係揀妳做女朋友呢?」這個「溫馨提示」的潛台詞不言而喻,但這顯然不是港女們願意承認東西,可惜的是自己剛剛發出的論點又的確存有這個巨大的「漏洞」,更重要的是自己並沒有諸葛亮或西賽羅辯才,使自己能以更「啜核」及更「應棍」的方式來回應。既然如此,唯有展開罵戰。

港女們的這個論點存有「漏洞」其實情有可原,因為她們當初就不打算「辯論」,只是對現狀不滿的一種宣洩、一種慨嘆,她們需要的是認同,而不是「辯論」,也就不會精心設計一大堆無懈可擊的論點及論據來和港男們打擂臺,無心之言當然不堪一擊。不過,無心之言最見真心,它的確透露了一些重要的訊息,港男們所提出的「高質素港男唔揀佢地」無法證明些什麼;但港女們指出她們的追求者都是一些低質素的港男,很無奈,這些(她們認為的)低質素的追求者正是「市場」給予這些港女們的「市價」。

這種對自身「市價」的宣示,顯然不是港女們發出這種慨嘆的初衷。港女們應該想指出的是她們目前的「市價」是低於她們對自身評估的「合理值」。當然,如果港女們直接指出自己的「市價」是低於的「合理值」的話,恐怕又會遭到港男們的一輪炮轟。話說回來,一件商品的市價有沒有可能低於它的真實價值呢?如果有可能的話,是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而發出這種慨嘆的港女們是否符合這些條件呢?

商品的市價低於它的價值的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該商品變得沒有流動性,即比較難轉手或變現。一些商品的市場由於某些原因導至成交量大幅下降,沒有人願意承接,相關的資產往往在出售時要作出較大的折讓才能成交,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的市價有可能低於它的真實價值。就以目前美國鬧出事的抵押債務證券(CDO)為例,由於CDO的市場陷於癱瘓,引至其市價大跌至只有其面值的兩成;但CDO是與樓按掛勾的證券,而美國樓價由最高點至今只下跌了兩成,理論上如持有這些CDO至到期日的話(如果樓價不再下跌),可取回CDO約八成的面值。可見商品的市場一旦失去流動性對價格破壞是難以估計的。

怎樣理解港女的「流動性」呢?其中一個參考是港女所在的圈子內的港男的團結程度。顯然,圈子內的港男的團結程度越高,圈子內的港女的「流動性」就越低;假如其中一個港男表示對圈子內某個港女有興趣,而其他「兄弟」是會「讓路」的話,該港女可能會因此變成一件低流動性的資產;如果表示興趣的是該圈子內最高質素的港男倒不打緊,但如果是圈子內較低質素的港男提出offer,而引至其他高質素的「兄弟」作出「讓路」的話,顯然不是港女們所樂見的。但從觀察所得港女的「市價」是具有很强的向下僵固性,並不是幾條「麻甩仔」意圖向下圍標就能得逞的,否則的話,又何以會有一半港男北上娶妻呢?所以即便有港女在陷入了「流動性危機」的情況下,而得出未如理的「市價」,並為此呼天搶地。但該「市價」是否就一定低於她們的「真實價值」,港男們是質疑的。

港女的「市價」

在女多男少,及有一半港男北上娶妻的情況下,要維持港女的「市價」的確需要依賴「流動性」的(港男溝女的乘數效應),這不一定需要港男同時一腳踏幾船,或者由已婚港男包養情婦,只要港男在一段不太長時間內(e.g.一年)先後向幾個港女作出追求,也算得上為「市場」提供了幾個「人次」,實功德無量也。

「人次」必然多於「人數」,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亦必然高於由「人數」以「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的方式得出來的「對口價格」。而港男的「人數」經乘數效應變成「人次」後,除了數目多了之外,還會提高了這些「人次」的平均收入,這是因為不同收入的港男的溝女的槓桿比率是不同的,常識告訴我們有錢仔溝女的槓桿比率是較高的。如果在港女眼中收入合格的港男人數只有四分之一,經「人次化」後,說不定收入合格的港男「人次」可能有二分之一多;也就是說一個質素一般的Hello Kitty獲得收入合格的港男的offer的機率,由0.25提高至0.5。

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由於涉及槓桿,感覺上有點泡沫的味道,而「對口價格」則好像實在一些,它似乎才是港女的「終極價格」。但「對口價格」其實是不存在的,它只想像出來的一個估價標準,在現實世界中只有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如果全能全知的上帝能為港女計算出她們的「對口價格」,則她們的「市價」相對其「對口價格」理論上應該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流動性溢價」。在一夫一妻制的情況下,要「麻甩仔」在溝女時付出「流動性溢價」或許有點不甘心,但「市價」是由「人次」競爭出來是很正常的,就好像人們討論經濟與貨幣的關係時,貨幣皆是指含有乘數效應的狹義或廣義貨幣供應量(M1或M2),而不是指「基礎貨幣」(市面流通的紙幣及硬幣,與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

現在順便解釋一下貨幣的乘數效應,假設存款準備金率是20%,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必須留存20元,只能貸出80元。現在A往銀行存了100元,銀行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B把貸來的80元又存入銀行(銀行存款變成18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64元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存款變成244元),銀行再向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A最初的100元,在銀行體系中最終可以變成500元的存款,而推動經濟是靠那500元,而不是當初的100元。當然這種安排是建基於所有存户不能同時提取現金的,而所有適婚年齡的港男港女亦顯然不會同時結婚的。

就這樣,在「基礎貨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一半港男北上),透過增加乘數效應來產生「流動性」,以維持港女的「市價」是可行的。如果乘數效應無法增加,即港男無意頻密溝女,則可把一些比較空泛的offer亦算作自身「市價」的參考標準,例如有錢仔或鬼佬給予的禮節性舉動(如開車送回家或請食飯,而自己只是其中之一),或者玩家(有錢果隻)的一夜情亦算作offer,作為自己的「市價」。

這種由「類人次」所作出的「類offer」,如果真的能算作「市價」(CDO當國庫券),顯然是威力更大的槓桿,如果用上述的銀行做例子,銀行將當初的100元經當局允許的存款準備金率(20%)變成500元後,不能再產生新的信貸了,於是它把那400元的對外債權證券化,剝離出資產負債表,將這些債務抵押證券賣出去換來新的資金再貸出去,又產生新債權,又證券化,如此類推;假設每次證券化在扣除行政費後能收回九成的資金(400元能收回360元),理論上銀行最終能產生4000元的信貸,這樣就能突破存款準備金率的金剛圈,由五倍槓桿變成四十倍槓桿,天量的信貸(人次及類人次)對維持甚至炒高港女的「市價」大有幫助。

至於有沒有道德問題,則見仁見智,有人質疑銀行在信貸寬鬆的環境下連乞兒都借,這實在冤枉了banker,雖知道乞兒的信貸資料庫比很多打工仔還好;至於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亦走去做次按買樓是否不負責任,這亦不能怪他們,那些免首期及首兩年免息免供的次按就好像銀行免費送他們一個認購期權,再加一個兩年的住屋權利,賭贏則沽出期權,賭輸則把鎖匙還掉,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會接受這種條款。有錢玩家溝女之餘基於風度或策略,車埋條女啲公屋姊妹,然後參觀吓佢間會所樓,再響Clubhouse做埋個香薰SPA,冇錯架!風度嘛!啲姊妹認為自己「到咗果個level」,可能係fair comment嚟噃,再對外宣傳一下(最好揾埋啲姊妹做評級機構互相認證一下),啲cheap精梗閃架,至於會否獲得其他有錢仔的認可變成「市價」,正所謂「博一博,單車變摩托」,衰咗咪降低要求還鎖匙囉,由銀行到乞兒,玩家到Hello Kitty冇人有錯架。

由此可見,在「基礎貨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一半港男北上),利用金融工程發明各種創新的支付手段,其效率更勝凱恩斯工具箱。對於維持港女的「市價」我是充滿信心的,至於在天量的信貸(人次及類人次)的情況下,基層「麻甩仔」無法付出「流動性溢價」去溝基層港女,這是「當局」的問題,關人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