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多男少,及有一半港男北上娶妻的情況下,要維持港女的「市價」的確需要依賴「流動性」的(港男溝女的乘數效應),這不一定需要港男同時一腳踏幾船,或者由已婚港男包養情婦,只要港男在一段不太長時間內(e.g.一年)先後向幾個港女作出追求,也算得上為「市場」提供了幾個「人次」,實功德無量也。
「人次」必然多於「人數」,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亦必然高於由「人數」以「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的方式得出來的「對口價格」。而港男的「人數」經乘數效應變成「人次」後,除了數目多了之外,還會提高了這些「人次」的平均收入,這是因為不同收入的港男的溝女的槓桿比率是不同的,常識告訴我們有錢仔溝女的槓桿比率是較高的。如果在港女眼中收入合格的港男人數只有四分之一,經「人次化」後,說不定收入合格的港男「人次」可能有二分之一多;也就是說一個質素一般的Hello Kitty獲得收入合格的港男的offer的機率,由0.25提高至0.5。
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由於涉及槓桿,感覺上有點泡沫的味道,而「對口價格」則好像實在一些,它似乎才是港女的「終極價格」。但「對口價格」其實是不存在的,它只想像出來的一個估價標準,在現實世界中只有由「人次」競爭出來的「市價」。如果全能全知的上帝能為港女計算出她們的「對口價格」,則她們的「市價」相對其「對口價格」理論上應該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流動性溢價」。在一夫一妻制的情況下,要「麻甩仔」在溝女時付出「流動性溢價」或許有點不甘心,但「市價」是由「人次」競爭出來是很正常的,就好像人們討論經濟與貨幣的關係時,貨幣皆是指含有乘數效應的狹義或廣義貨幣供應量(M1或M2),而不是指「基礎貨幣」(市面流通的紙幣及硬幣,與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
現在順便解釋一下貨幣的乘數效應,假設存款準備金率是20%,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必須留存20元,只能貸出80元。現在A往銀行存了100元,銀行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B把貸來的80元又存入銀行(銀行存款變成18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64元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存款變成244元),銀行再向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A最初的100元,在銀行體系中最終可以變成500元的存款,而推動經濟是靠那500元,而不是當初的100元。當然這種安排是建基於所有存户不能同時提取現金的,而所有適婚年齡的港男港女亦顯然不會同時結婚的。
就這樣,在「基礎貨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一半港男北上),透過增加乘數效應來產生「流動性」,以維持港女的「市價」是可行的。如果乘數效應無法增加,即港男無意頻密溝女,則可把一些比較空泛的offer亦算作自身「市價」的參考標準,例如有錢仔或鬼佬給予的禮節性舉動(如開車送回家或請食飯,而自己只是其中之一),或者玩家(有錢果隻)的一夜情亦算作offer,作為自己的「市價」。
這種由「類人次」所作出的「類offer」,如果真的能算作「市價」(CDO當國庫券),顯然是威力更大的槓桿,如果用上述的銀行做例子,銀行將當初的100元經當局允許的存款準備金率(20%)變成500元後,不能再產生新的信貸了,於是它把那400元的對外債權證券化,剝離出資產負債表,將這些債務抵押證券賣出去換來新的資金再貸出去,又產生新債權,又證券化,如此類推;假設每次證券化在扣除行政費後能收回九成的資金(400元能收回360元),理論上銀行最終能產生4000元的信貸,這樣就能突破存款準備金率的金剛圈,由五倍槓桿變成四十倍槓桿,天量的信貸(人次及類人次)對維持甚至炒高港女的「市價」大有幫助。
至於有沒有道德問題,則見仁見智,有人質疑銀行在信貸寬鬆的環境下連乞兒都借,這實在冤枉了banker,雖知道乞兒的信貸資料庫比很多打工仔還好;至於那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亦走去做次按買樓是否不負責任,這亦不能怪他們,那些免首期及首兩年免息免供的次按就好像銀行免費送他們一個認購期權,再加一個兩年的住屋權利,賭贏則沽出期權,賭輸則把鎖匙還掉,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會接受這種條款。有錢玩家溝女之餘基於風度或策略,車埋條女啲公屋姊妹,然後參觀吓佢間會所樓,再響Clubhouse做埋個香薰SPA,冇錯架!風度嘛!啲姊妹認為自己「到咗果個level」,可能係fair comment嚟噃,再對外宣傳一下(最好揾埋啲姊妹做評級機構互相認證一下),啲cheap精梗閃架,至於會否獲得其他有錢仔的認可變成「市價」,正所謂「博一博,單車變摩托」,衰咗咪降低要求還鎖匙囉,由銀行到乞兒,玩家到Hello Kitty冇人有錯架。
由此可見,在「基礎貨幣」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一半港男北上),利用金融工程發明各種創新的支付手段,其效率更勝凱恩斯工具箱。對於維持港女的「市價」我是充滿信心的,至於在天量的信貸(人次及類人次)的情況下,基層「麻甩仔」無法付出「流動性溢價」去溝基層港女,這是「當局」的問題,關人隱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