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August 31, 2010

議員何必學成龍

立法會保安委員會討論八二三馬尼拉劫持旅遊巴士殺人事件,一眾議員講到慷慨激昂,異常憤怒。香港人因此事而好嬲,表達憤怒,十分自然。但尊貴的議員們並非成龍,應該對政治識得更多,唔係成龍嗰種層次。成龍喺佢嘅 Twitter度寫:「 HK is a nation built by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香港只是一個特別行政區,不是 a nation,成龍犯下一個咁嚴重嘅政治不正確錯誤,因為佢係成龍,由得佢啦,但一啲議員強烈要求特區政府向菲律賓要求,本港要派人參加對八二三事件嘅調查,仲引 1994年菲律賓派人到新加坡參與調查菲傭死亡事件為先例,未免自視過高,好似成龍一樣,當香港 SAR為一個 nation。

《基本法》規定外交事務由中央政府包辦,香港頂多只能向北京表達要求,由楊潔篪向羅慕洛施壓,要求調查事件,有中國代表在,而代表可有一名中國駐菲大使館人員加上一名中國委派嘅香港官員,否則的話,香港自己提出喎,當外交部係乜呀?黎棟國副局長講到明,係中國大使館全力協助,反應迅速,香港包機先至可以順利接人與遺體回港。

嬲還嬲,辦事要講程序,譬如曾特首打電話俾菲律賓總統府,總統唔聽電話,總統府直情將訊息傳達俾外交部,請外交部安排電話,但外交部一於懶理,結果香港特首辦打兩次電話過去,總統府概不理會。一位馬尼拉記者直情對《南華早報》講:「總統府助手根本唔知 Donald Tsang係邊位!」但佢地就知道誰是劉建超噃,中國駐馬尼拉大使一出聲,三世祖總統立即與內閣部長接見劉建超,大家一齊開會商討,可見在菲律賓眼中,外交對手係北京,唔係香港。換過係一九九七之前,如有類似事情發生,菲律賓都係同英國傾嘅啫,港督咪係要透過倫敦與菲律賓政府高層對話。

香港係金融商業城市,前菲律賓總統 Estrada就鍾意來港 shopping,以前馬可斯夫人好喜歡嚟香港開戶口架,但講到外交政治,佢地就會跟足外交 protocol咯喎,眼中無香港 o架!以前拉莫斯總統咪試過向李鵬提出要求照顧菲傭啦。之不過咁,曾特首無可能不知道外交安排嘅,佢仍然照打電話畀三世祖,並主動公開食檸檬一事,高招也。

(左丁山)2010年08月31日

世上蠢人多

菲律賓總統論屠殺,面露微笑,引起香港公憤。總統解釋:微笑代表憤怒。

意思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國情習俗,你們不要亂扣帽子。

「不同文化背景」是左派時時用以「尊重第三世界」,包括窮國獨裁政權的藉口,以左派的「文化研究」角度,「微笑就是憤怒」也沒錯,因為在阿拉伯,他對你搖頭,代表他同意,點頭,代表拒絕。擁有西方文化背景人士,往往很困惑。阿拉伯人喝湯,必要喝出嘖嘖咂咂的聲音,才顯出對食物的欣賞和對主人家的敬意。擁有「西方文化霸權」的人,以為喝湯嘴舌發出聲音,是粗野。

現在,人家總統說他微笑,代表憤怒了,文化人為什麼不起來為第三世界的「微笑」話語權起而申辯、指責「大香港人」的「歧視心態」?這是出位的好機會。

殺手的棺木蓋國旗,自然也是「文化多元」的表現了,「意見領袖」也沒有維護「非白人文化」。群情洶湧,「知識份子」失聲,哎唷,也真教人痛心。

這個世界,沒辦法,蠢人太多了。「僕人國家」一詞,華文一些「知識份子」說是歧視,但我很欣慰,因為祖國的廣大民眾,認為在家裏教育菲傭關於南沙群島的主權,是愛國。那一天,人民群眾與一位海外的專欄人站在一起,像電影《卡薩布蘭卡》裏咖啡廳的一場戲,德國人在場,馬賽曲一響起,一個人站起來唱,其他人也站起來,最後歌聲嘹亮,令人感動。

「文化差異」是一個大題目,文學、繪畫、音樂。蠢人總會從「深層結構」欣賞成是侮辱。中國「文革」時期,畫家侯一民的妻子鄧澍與鄧小平的女兒鄧林,一起關在監獄。鄧林教鄧澍用塑膠線編青蛙。畫家之妻作了一道口訣寫下來:「三根黑線為中心,用十八根綠線,結十八個扣,扣得緊緊,兩根黑線留不用,依序順編。」

有一個紅 衞兵,叫李革命,查獲字條,發現「重大情況」:兩條黑線,是「反革命集團」之上下線。十八根綠線,集團有十八團員。結十八扣,扣得緊,意思是要頑固抵抗,是個生死同盟。兩根黑線留不用,即任何時候,都要隱蔽。
好了,李革命向畫家之妻通夜用刑,打落牙齒,並上報「江青同志」,不斷拷問:你這條下線暴露了,上線是誰?快交代!

每一個時代,在落後的文明中,總有一些「李革命」之類的蠢人。我們這一代,運氣還比較好,生長在殖民地時期,處境安全。蠢人發瘋時,可以作壁上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到危牆快塌時,趁勢推他一把,趕快跑,不要撞到唏哩嘩啦的磚頭雨上才好。

(陶傑)2010年08月31日

Monday, August 30, 2010

廁所文化

八月二十一日《蘋果》報導日本貼中文標語,抗議中國遊客如廁陋習,甚麼標語呢?一個例子就是保持文明,保持清潔(請不要把生理用品扔在便池裏!)咦,好普通啫噃,中國人廁所,到處都是標語,在香港嘅公廁呀,公司廁所呀,大廈商場廁所呀,見到慣啦,例如最簡單嘅就係:「如廁後,請洗手」。幼稚園教學生,會教小便後,要洗手,何解到咗成年人嘅廁所,仲要貼上呢個標語?比較幽默啲嘅,例如曾在中華總商會俱樂部廁所見過:「行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最初不明所以,後來諗清楚,為之莞爾。大抵到私人會所或者富豪飯堂吃飯者,年紀唔會太細,年紀大之人小便就有一大毛病,唔怪得福臨門個男廁小便盆採用長形直身式,老人家用之,都會幾文明。活力先生講起一句打油詩:「舊時小便射過街,今日痾尿滴濕鞋」,就係男性長者之寫照,故此一啲廁所貼標語,請男性行前一小步。如果仍然冇法呢,就要向梁智鴻先生請教或求救咯。

論廁所清潔,亞洲地方之中,日本無出其右,大抵冇一個國家研究廁所設備有日本人咁好心機嘅,只有日本先至會有公司、酒店、百貨公司嘅廁所會使用發熱廁板及自動噴水,令到我地港燦好唔慣,亦未必識得使用。照計用咁複雜嘅廁所,成本應該貴好多,要打落貨品或服務價錢度,轉嫁畀消費者。呢啲廁所點解只在日本流行,其他地方唔用呢?一啲流行文化研究學者,或者可以為此寫篇長文。

昔日與前市政局主席梁定邦去旅行,邦主身攜儍瓜機,唔係同我地影相噃,而係去到所有廁所都影相(當然係趁無人之際),搜集人地廁所嘅資料,回港研究,改善市政局管理嘅公廁。話時話,今天香港公廁十分整潔,有專人打掃,供應埋抹手紙、廁紙,實在非常文明,邦主於此有一份功勞,邊度會有其他市政局主席對廁所咁關心嘅啫。在廁所貼標語起碼有警醒作用,某日行過上環馬路,見到天橋上中文寫住「吸毒好有型,膀胱細三成」,都唔知佢講乜,非常缺乏生動創意。倒不如在所有酒吧廁所內貼上:「索K好冇味,不舉似遊刑,媾女無效用,痾尿逐滴清」,用嚟嚇吓啲大男孩唔好索K!

(左丁山)2010年08月30日

意見領袖

一個多事的社會,有太多的「意見領袖」。這個名詞,自然又是從西洋中模仿過來的,原文 opinion leader。
這個華文詞彙很奇怪。像 politician一樣,「意見領袖」不是中國文化的東西。中國民間,歷代視乎皇權的寬嚴,不是沒有民意的表達,像一個忠臣,進諫君主,反倒給殺了,史書上補一句,叫「天下寃之」。這個「寃」字,平時可以是名詞,像「千古奇寃」;可以是形容詞,像「寃案」;可以是助動詞,叫「寃殺」,但這裏當動詞來用─ 天下寃之,就是民間在悲哀地私語,說他是個好人啊,「國家」怎把他殺了呀。「天下寃之」就是一種民意,但不需要、也從來沒有什麼「意見領袖」。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近三百年來法國的哲學家伏爾泰和小說家左拉,都是意見領袖,因為遇上了寃案:農夫屈陷殺人,猶太士兵誣指叛國,作家和哲人,看不過眼,為蒙寃的人請命,他把演說和文采的才華用在匡扶正義的社會事業上,而不是只貢獻於作品,這就成為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在中國,北洋民國時曾出現過短短的二十年。魯迅和邵力子,大公報的張季鸞都是曇花一現的中國輿論領袖。此時,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很罕有地與法國伏爾泰和左拉的精神相遇,當中國的君子和西方的知識份子 fusion,從北洋時代的五四運動到民國三十八年南京失陷,僅三十年,成就了中國兩千年最有神采的一代。

香港也流行什麼「意見領袖」,由此可見,甚為可笑。當曾蔭權稍盡職責,想主動一點,向菲律賓總統打電話,為救人質說兩句話,中國電視意見領袖冷笑,斥責曾蔭權僭越,「憑什麼呀你」,把特區政府「塑造」為明朝土木堡之變中的名臣于謙和景帝,曾蔭權變成了「曾篡權」。

在這個骨節眼上,就嚴重了。文人主動為他們的主人向一個臣子打報告。哪來什麼「意見領袖」?關鍵時候只可以在「篤背脊」和「沉默」之間選擇歸邊。「六四」已經有了教訓,一見做了風頭掌聲的「意見領袖」,上邊的臉色稍微一黑,閣下必須收斂,以免失去了主人當初鬆章漏下來的一點點食物的碎屑。

模仿西方社會是很徒勞的, LV、 Chanel、電影的 3D技術,都可以抄襲消費,其他高層次的產品,涉及尊嚴和自由,不是為這個市場而設的,打造中國「西嗯嗯」?不,人家那種明星,是 Larry King。這個世界,還是很公平。

(陶傑)2010年08月30日

Sunday, August 29, 2010

羅桂祥基金捐億五

中文大學去年成立生物醫學學院(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屬醫學院,由臨床前( Pre-Clinical)嘅解剖系、生物化學(醫藥)系、藥物系、生理系合併而成,由陳偉儀講座教授擔任院長,陳教授係中大聯合書院化學系一九七四年畢業生,留美多年,二○○九年應聘回校主管生物醫學院。

新學院成立後一年,話咁快就得到維他奶創辦人後人捐款一億五千萬元,建設「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並於九月一日下午五時舉行奠基禮,主禮人除沈祖堯校長外,仲有周一嶽、李國章、羅桂祥基金主席羅德承博士( Peter T S Lo)、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羅友禮等,一位大學校長(不是沈校長)對左丁山講:「中大籌款確係有啲辦法。」羅桂祥基金捐呢筆錢,並非全部用嚟起樓,有一大部份係用來支持農作物研究嘅,例如黃豆。

富豪捐錢俾大學,大學多數以學院、大樓,或講座命名回敬。八月二十日睇到一位專欄作家如此寫來:「歐美一些億萬富翁……捐款作長期醫藥研究,不計較出名於一時……不一定要求在醫院招牌冠以自己的名字。捐獻目的就是捐獻,不求有甚麼別的效果。香港富豪就截然不同了……」

外國富豪捐錢之後,不求冠名?唔好開玩笑,只不過香港人講英文名人名字就特別順眼順口,讀中國人名字就覺得條氣唔順之嘛,無怪陶傑對英文特別推崇! Stanford, John Harvard, Elihu Yale, Ephraim Williams係美國嘅富翁,捐款成立大學直情以佢哋嘅姓氏為名,於是才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威廉斯學院等,因此後人先至記得佢地名字,醫學院喎,美國以捐款人名字冠名,更加多,例如頂尖大學芝加哥嘅醫學院叫做 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長春藤大學康奈爾大學嘅醫學院叫做 Weill Medical College,牛津大學商學院叫做 Said Business School,劍橋大學商學院叫就 Judge Business School,歐美富豪捐款命名之風,比香港流行得多,我地唔好不求甚解。

(左丁山)2010年08月29日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恢復八萬五

地產W打電話嚟鬧左丁山儍儍地,為咗壓抑樓價、地價,居然夠膽提議撤銷聯繫滙率,提升利率,地產T話:「撤銷聯繫滙率,有乜差池嘅話,邊個負責?」負責?梗係拍板嘅人物啦,關我地啲小市民乜事。有資格拍板嘅就係曾特首、曾財爺、陳總裁、陳局長等人在香港決議,上呈北京國務院,最後由溫總理、胡主席等人 OK先至得。但係要提上議程,北京報批,這需要好大勇氣,故此地產W話左丁山係儍嘅。

他報計算過,月入一萬三千二百元,如按揭利率等於一厘,負擔得起二百零五萬嘅樓(首期三成,供二十年),利率五厘,供得起樓價一百四十三萬元;可見利率一旦上升,就會壓抑需求,令樓價難以狂升。地產 W話:「利率上升,又有人大駡政府,話供樓供唔起嘅啫!」

左又鬧,右又鬧,如何解決?地產 W講:「現在好多議員要求重建居屋,民主黨、民建聯以至工商界嘅經濟動力都贊成,加上行政會議召集人振英哥大力鼓吹,話不要任由下一代的住屋質素倒退,香港不可以見到里約熱內盧、墨西哥城、新德里和孟買的簡陋房屋、尼龍帳篷。一副悲天憫人之貌,話明改善住屋情況不能單靠市場,言下之意,就係要政府出手,興建居屋啦。既然曾特首腹背受壓力,不如咁嘞,在十月嘅施政報告,大膽宣佈,將擱置好耐嘅八萬五政策重新推動,政黨與振英哥一定拍手叫好,曾特首民望彈升!」

聽見八萬五就打冷震,想當年,左丁山有份支持八萬五,認為係一項惠民政策,記得民主黨亦贊成吖,點知推出之後,遇上金融風暴,香港衰足七年,董先生唯有中途暗中叫停,民意要求政府救市托市,於是有孫九招之出現,有勾地表之設,又適逢全世界利率下調,樓價順勢復甦,上升以至狂升,呢勻風水輪流轉,輪到市民要求壓市抑樓價嘞,既然上次八萬五係推跌樓市嘅罪人,今次有冇同樣威力,成為樓市功臣?

如果雙劍合璧就一定得喎,曾特首有真勇氣順應民意嘅話,一於就在十月宣佈同時推出八萬五與港元脫鈎!

(左丁山)2010年08月28日

Politician這個字

英文的 Politician,譯成中文,首先就有問題。

中文譯為「政治家」,與音樂家、藝術家、作家一樣。有一個「家」字,中國的民間,就會對這種人產生崇拜感。

不然,就是譯為「政客」,還有「政棍」。一個太過褒揚,一個太抬舉,一個過份抹黑,這都不是英文 Politician的原意。

Politician 在英語世界,是常見的名詞。在英文的語境裏: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早就擁有二百年以上的民主、自由、人權、寬容。人家的 Politician,是在這樣的水質和土壤裏進化成的魚類或植物。

Politician的含義很中性,但在中性之外,也叫人有一點提防。譬如說: Paul is a publisher, and he's quite a politician。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保羅是一個出版家,但同時,他也很會耍點手段。這裏的 Politician,不是什麼「政治家」,而是面面俱圓、懂公關,有點兩面派的心計,但並不坑害人。「保羅是個出版家」,一般人以為,出版家是一個有文化的讀書人,但不,這人還會使一點滑頭。

Politician在英文的語境裏,可以輕,也可以重,一譯成中文就出事,因為中國人社會專制極權,判斷事情,傾向於非黑即白,沒有人家那種瀟灑的心情和生態。

香港也學着西方發展議會民主,但孔子說:「必也正名」。問題先出在基本這個字: Politician。政治家?像邱吉爾、列根、戴卓爾夫人這一級?不要開玩笑了。政客?像基辛格這等世界級精仔和渾球? Come on。政棍?香港也沒資格,美國的參議院,一大堆名字不常見報的參議員,一旦成為人物,才發現他十幾年來偷偷從事向南美洲秘售軍火的扯皮條生意,這種動物,才有資格叫政棍。

香港是一個政治家、政客、政棍三缺的地方。「從政」的人,七成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充其量是生意人,兩成庸庸碌碌,為了一碗飯混日子,另外一成,當初是為了「理想」,後來在中國的醬缸裏沉淪。這三種浮游生物,都無以稱為 Politician。

這番話,我向美國的記者說了。美國人以自己的語境看非英語的國家,判斷有誤差,他們把另一些形似「發達社會」的人事看得太高了,正如美國人告訴中國人:他們的國家沒你想像中那麼好,同理,香港也沒有洋人眼中 Politicians,精伶蠱惑的小港男,倒有一大堆。

(陶傑)2010年08月28日

Friday, August 27, 2010

雞蛋的一方

馬尼拉屠殺慘禍,許多朋友電話電郵,向我致以「慰問」。

「那時候的『僕人國家』事件,一些華裔文人,也跟在別人的屁股後說你『歧視』。現在,證明許多事情,在國際層面,你有先見之明。」一位金融青年才俊在電話裏關心。

「不可以這樣說的,」我正色答:「死了那麼多同胞,用人命來證明?證明什麼呢?現在千萬不要掀起種族仇恨,要有器度,不要遷怒於家裏的賓傭,海外勞工,大部份是善意的。當時的示威是一件小事,我早已忘記了,難得你記性那麼好。」

一個國家的警察貪污,平民百姓,一定是受害人。我的觀點,從來沒有變過,經過血的洗禮,倒是許多人變了。
譬如華文世界的一些唯美國左派是尚的「社會知識份子」。「九一一」恐襲,他們模仿紐約左派,說炸掉雙子塔,是「美國的經濟文化霸權」在世上到處樹敵的結果。

什麼叫「霸權」?根據美國左派的「論述」,旅遊( Tourism)也是一種西方霸權。當歐美的遊客,去到第三世界消費,在經濟上,助長了西方的經濟「剝削」,在文化上,以富國的「優越感」來凝視第三世界這個「他者」,去澳洲旅行,當地的毛利族部落、臉上塗了油彩的土著舞蹈,成為「西方旅遊霸權」的觀賞對象。據說凡事必有「深層結構」,論述必講「國際視野」,據說在「牆壁和雞蛋之間」,要「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那麼,我不明白了,在「國際宏觀」的深層次,香港是發達國家地區,菲律賓是第三世界,香港的旅遊觀光團,去第三世界,自然也是「經濟霸權」的剝削了,不幸為第三世界的鎗手綁架,那麼,知識份子是不是也該給不讀書的香港人指明一個人文方向,該站在雞蛋,也就是那個平時遭到剝削欺壓的無產階級鎗手那一邊?「霸權」在何方?這個時候,我告訴電話那端的金融才俊:「有沒有發覺,『知識份子』不敢再哼半句了?同情第三世界,九一一的邏輯,美國才是罪惡一方。現在扮清高?他們不怕肛門開花?」金融才俊在那邊笑了起來。「現在不是笑的時候。」我勸他。雖然,對於一個文學玩家,時而觸怒一些蠢人,也是平生快感之一種。

(陶傑)2010年08月27日

今年鬼節甚難忘

八月二十三日農曆七月十四,正是鬼節燒衣之日,通勝曰:「忌栽種,遠行,除服。」唉吔,忌遠行,真係撞鬼,港人同哭。早上九至十一時係凶時,殺手門多薩,或者譯做「掹刀殺」,就在十點鐘左右強行登上康泰旅遊巴士,「掹刀殺」卒之在晚上開槍,八名香港遊客當場死亡。

死者之中,有一位梁太,一家五口快快樂去菲律賓旅行,點知回程之日就碰上凶煞,丈夫梁錦榮與兩名女兒死亡,兒子重傷留醫,情況令人擔心。梁生係港大工業工程系(一九七七)畢業生,曾任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董及副會長,在觀塘開電子公司,商界有好多人識得佢。又有咁啱嘅,秘書V與家人在家睇直播,佢家姐認出梁太係佢嘅「梅真尼」舊同事,急忙打電話搵其他舊同事求證,大家都話「係呀」,不禁悲從中來,如感同身受,為梁太之不幸流下眼淚。上一次有朋友睇電視睇得咁驚恐,相信就係九一一之夜,當日保險K見到飛機撞正世界貿易中心,就係撞正佢嘅公司總部辦公室,嚇到魂魄不齊,而森哥兩位公子在世貿及世貿隔籬辦公,為之面青口唇白,十幾小時後始打得通紐約電話,知道兩子無恙,先至勉強瞓得着。

二十四日晚到馬會幸運閣食晚飯,成班人都覺得我哋住在香港,叫做幸運,設想生於長於菲律賓,對住一班平時識收錢,臨事慌張,雞手鴨腳嘅警察,如何是好?幾位在座老友都話家中菲傭痛罵菲律賓警察最叻就係蝦蝦霸霸小商戶、街販與窮人,捉賊就唔使預佢哋。在座有李一哥,我哋問佢對菲警有何評語,佢話無以置評,但佢自己睇電視就睇到行唔安,坐唔樂,好想熄電視了事,估唔到菲警竟然連最基本嘅警察招式都駛唔出嚟,如果係香港特警,就完全唔係呢回事。

大家本來坐埋傾其他事務,但是八二三馬尼拉殺人事件,實在太大,不吐不快。唔講唔得,幾乎偏離正題。左丁山如常提早鬆人,坐的士打道回府,唔抵得,再打電話問一位退休人士,點解菲警會咁水皮 o架?佢話多年前菲警曾經希望港警提供反綁架訓練,港方考慮後,婉拒之,理由不明。左丁山就明嘅,以前聽一位來自新加坡嘅國際保安公司總監講過,菲律賓時時點指兵兵,點指賊賊……

(左丁山)2010年08月27日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憤怒無奈

馬尼拉劫殺香港遊客事件,係我地睇過嘅最恐怖真人騷。過往我地睇電視新聞報導印度孟買酒店大爆炸,峇里島自殺式襲擊,巴基斯坦恐怖襲擊,伊拉克、墨西哥等地嘅每日殺人事件,好似係事不關己,當作睇電影,但今次係我地香港人受到侵襲,並且在電視機前睇住十一小時嘅事件發展,直至慘劇收場為止。如果係電影,應係兒童不宜,但呢啲係真人真事在實時發生嘅故事,全香港都睇到實晒,連無綫電視晚上黃金時間嘅賺錢節目都要讓路俾新聞部做直播,兒童與家長在晚飯時間睇電視,日後心理會受到甚麼影響,要問過專家至知道。

電視機前,我地感到無奈、無能、憤怒、傷心、心痛。何解一個國家竟會淪落至如此低效能、低效率,對人質(非菲人)生命漠不關心,直情係冷漠嘅水平。此事在黎剎公園附近發生,黎剎( Jose Rizal 1861-1896)係讀書天才,菲律賓革命烈士,如在天上有靈,對民族後人如此窩囊,能不羞愧?兇手選擇在此搭順風車,強行登上康泰旅遊巴士,係早有預謀嘅,黎剎公園係遊客必到之地,在此「騎劫」旅遊巴,實有一次中。點解要向遊客下手?係認為咁先至會吸引國際傳媒注意,逼使菲律賓政府還佢一個「公道」吖嘛!

殺手門多薩( Rolando Mendoza)在大學攻讀犯罪學,任警察三十年,由巡警升到高級督察,獲獎十七次,一九八六年當選十大警察,兒子與弟弟都係警察,可以講係警察世家,呢次為咗被申訴專員( Ombudsman)撤職,受刺激而殺人。呢類故事,全世界都有,美國就發生過不知多少次被炒僱員持槍殺同僚事件。但令人激死嘅,係菲律賓警察似乎完全唔識點樣解決問題,入夜前掉以輕心,拖拉時間,七點後巴士司機逃出巴士,亂咁放風話車上人士全部死晒( everyone is dead, CNN引述警方人士所言),於是警察開始亂咁嚟,雞手鴨腳咁樣企圖破門而入,刺激兇徒情緒,完全不顧人質安全而引起槍戰,導致八死七傷。整件事反映出菲律賓政府已失去管控社會秩序嘅能力,任何人到菲律賓做生意或旅遊,以後要考慮人身安全嘅後果!

(左丁山)2010年08月26日

日落海灣

第一疑點,就是那個半途能逃脫的英勇旅遊巴司機。

明明上了手銬,像特務○○七一樣,他說用指甲鉗子偷偷開了鎖。除非手銬是紙造的,開得這樣兒嬉,製造手銬的那家美國或者德國的公司,不會有訂單,恐已倒閉多時。

判斷司機有沒有說謊,最好即刻開一個公聽會,一副手銬,把他銬上,給他一隻指甲鉗子,請這位占士邦型的司機多表演一回奇門遁甲,讓世人開開眼界。

若是支支吾吾,馬上逮捕司機,不必審了,必是內應。這個男人奔走出來的時候,香港的電視觀眾,都期待鎗手殺一儆百,在後面把司機鎗擊成馬蜂窩,像中外一切警匪電影的場面。

鎗手眼睜睜看着他跑掉,豈不是說反抗違命無罪?司機說因為他是同胞,那麼鎗手就是一名槍口一致對外的民族主義份子了,用「愛國論」還勉強解釋得通,十二年來,這一點,香港人倒明白。

鎗手只打死兩三個,其餘都是一幫肥特警「誤殺」的,子彈不長眼睛,但醫院一驗傷,看看是不是背部中彈,以方向對驗巴士彈孔的彈洞,還有人質證供,就有真相。

這一點幾可以肯定。肥特警在車外舉鎗排陣的那個架勢,像演歌舞片,是給電視觀眾看的。一場戲有畫面,不可以沒音響,明知鎗手已死,才人人上車亂放鎗領功,最後把「戰利品」往車門前一晾。

事後的調查,可以用「國家主權」來擋駕。本來,中國和香港特區政府,派專家來調查,天公地道,但一句「不容外國勢力說三道四干預內政」,也可以挑動本國「當家作主」的情緒。所謂民族大義,在不義的問題上,往往是掩蓋罪惡的一面破旗,你會舞玩,第三世界也會。

所以第一要務,是凍結那輛旅遊巴士。貪污的國家,用錢解決,把旅遊巴士買下,速運來香港,慢慢研究。傷者也盡快接回來,讓本地醫生驗證傷勢。

當地有自己的政治內鬥。新總統上台,聲稱反貪污,警方可以給他一個下馬威,讓總統顏面掃地,這就能解釋在一個亞洲綁劫之都,為何對付綁架,「經驗」全無。不是沒有,而是借八條香港人的命一用。

梁太太最慘。失去了父母的汪家小弟妹也慘,希望學校從此豁免他們的學費,政府派幾個熱血的義工,長期育養。還有那位臨危時一把兼救別人的兒子、自己的丈夫卻死於鎗下的醫院護士。還有領隊的母親。

命運無情,兇徒無道,子彈無眼,一個貪污黑暗的制度無良。一丸血紅的日落,哀沉在馬尼拉海灣,請生還者不要以為前頭是漫長黑夜,不再哭泣,今天,和將來很長的日子,七百萬香港人都是汪家小弟妹的父母,七百萬香港人,都是謝家老太太和梁太太的兒女。

(陶傑)2010年08月26日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馬尼拉之憶

星期一中午,扭開 now電視,想話睇股市新聞,點知畫面播出嘅,竟然係馬尼拉發生前警察劫持香港康泰旅行社嘅畫面,為之嚇咗一驚,乜咁大件事?暑假將盡,香港遊客陸續返港,點估得到菲律賓旅行會成為一個過氣警察嘅人質,我哋香港人從未親身碰上過呢啲意外,睇電影就見得多,人在巴士內,能夠保持鎮定已經好難得。

轉過去 BBC,畫面係馬尼拉,但女記者就人在曼谷,相信係睇住電視畫面作報導,應該係事出突然,女記者趕唔切去馬尼拉作現場直播。

菲律賓曾經一度係香港人嘅旅遊熱點,退休賓架E年青時就幾乎個個周末飛往馬尼拉,一來航程短(個零鐘頭就到),二來價錢便宜,三來有好多玩樂地方,但馬可斯下台之後,當地治安每下愈況,打劫事件不絕,加上綁架勒索事件特多,令遊客望而卻步,前財政司郭柏偉爵士嘅兒子就係在 Boracay島被劫殺嘅,令本港外國人大為震驚,本地人更加唔敢去,於是菲律賓旅遊事業一落千丈,由領先泰國變成大大落後。左丁山在銀行工作時期,銀行嘅亞洲訓練設施集中於馬尼拉,取其租金廉宜與及英語通行之故,所以左丁山曾係馬尼拉常客,時時去上堂受訓。後來轉工,負責地區性業務,亦時時到馬尼拉拜訪客戶,直至到馬可斯垮台,環境大亂,一次住在 Forbes Park外籍銀行總經理嘅大屋,晚上一齊出去吃晚飯,見司機帶手槍,再放兩支自動步槍入車尾箱,嚇到面青,外籍老總受過軍訓,笑左丁山:「香港人成世未見過槍?」真係未見過噃,之後唔敢再去菲律賓咯,點知十幾年前俾老闆派咗做馬尼拉一間酒店嘅總裁,位於著名紅燈區 Mabini,久唔久就要過去開會,開完會最多住一晚就急急鬆人,唔敢出外行街。

睇電視直播到晚上九點半,越睇越火滾,到咗八點零,開始心情沉重,驚住慘劇即將發生。馬尼拉警察似係業餘人士,用大鎚劈巴士,毛手毛腳,在全世界電視鏡頭前出醜。悲慘者,呢場 reality show(真人騷)嘅受害人竟然係我哋香港人。

(左丁山)2010年08月25日

死得寃

換了另一個國家,即使有這等綁劫,車上的人質,一個也不必送命。

鎗手只有一人,是退休警察,蒙受寃屈,只求平反復職。要求卑微得兒戲,不是要美國政府釋放幾多個恐怖份子,動機並無激進的政治意識型態,很容易解決。

從面相學上,這個鎗手在他的國民之中,相格不算暴戾,甚或正直善良。人質老弱者他主動放一批,證明可以對話。不必出動什麼「特警」,中國使館派一個參贊,向鎗手保證:只要放人,奉送一萬元美金,加一個香港居留權,告訴他:香港人最熱愛菲律賓人的,歡迎閣下來香港定居。

同時從廣州空運那個上個月四分三秒拔鎗轟斃綁匪的那個女警,喬裝僑領,近距離溝通的時候,瓦解心理,閃電轟擊,這件事,可以這樣收場,全中華兒女舉世增光,國際效應比收復南沙群島主權更輝煌。

香港聲稱「背靠祖國」,「祖國」用來做什麼?就用在這刀口上。第三世界的什麼「特種部隊」,不能信任,因為紀錄不良。像出事的這個國家,二○○二年,一個綁匪把四歲小孩狂刺了十三刀,「特警」還向小孩轟了五鎗,香港人平時失憶,就吃虧在這種地方。

學歷史,在這樣的骨節眼上能救命。一九七二年,巴游在慕尼黑的世運村綁架以色列選手。當時西德的憲法,不許有軍隊,並無拯救人質的「特警」,只由一般警員拯救。

碰巧慕尼黑的警察總長,在幾個月前,因處理一宗銀行綁架案,手段過份霹靂,遭到輿論抨擊。遇上這宗大案,警察的首領怯了,放軟手腳。狙擊手連避彈衣也沒有,在奧運村人質被扣的宿舍外布防,人造 衞星電視新聞直播,綁匪在客廳裏看得一清二楚。

以色列總理梅雅夫人眼看不對勁,下令由以色列派狙擊手來慕尼黑救人,生死責任自負。西德政府以「主權」為由拒絕。凡此種種,有往績可稽,特區政府的高官,不必十小時坐在辦公室裏只看直播。

馬尼拉的警方,犯的錯誤太多,到鎗手家中拘捕他老婆,電視也直播,鎗手在車上看見了,情緒繃緊,加上發現自己當了國際明星,心理狀況不一樣了。八條人命,就此寃枉泡湯。

真是要講一點點基因的。熱帶國家第三世界的政府,先不要說貪污,辦理這種危機管理,頭腦不冷靜,沒有文化背景,不行的,難怪菲律賓許多人寧願當美國第五十一州,由美國人來處理,人質不必死,就是另一場好戲了。殖民主義好,在這骨節眼上,少嚕囌大道理,人命關天,就明白了。

(陶傑)2010年08月25日

Tuesday, August 24, 2010

代 Cult 2:八十前 80前潮而不誇 向寶珠姐馬尾致敬



時間向前走,惜近幾年時裝界只有浮誇,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 Fashion。是時候懷舊,鄧達智眷戀昔日的女強人年代,劉天蘭則對寶珠姐的純情小馬尾情有獨鍾。

記者:葉雪芯

那年代的潮流令我興奮過……

叫劉天蘭( Tina)回想青葱歲月的時裝心路歷程,她說當年很有趣好玩,「六十年代,香港人愛自己做衫,自己設計自己裁剪,人人都有自己的所謂時裝風格。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巧婦,有一對巧手。我家有個工人叫萍姐,年紀小時,我們會柴娃娃地畫圖,指手畫腳嚷着要她幫我們做衫。七十年代在香港讀中學,日日穿校服,對時裝還未衍生好奇心,當年家姐買了本時裝雜誌《 Seventeen》,我才開始對時裝有點眉目,跟着她一起看,那年代香港的流行衣着傾向 Sporty,我特別喜歡看《 13點》和《嬌滴滴》,女主角形象百變,看得好享受。」

1974年是劉天蘭的轉捩點,她往加拿大溫哥華讀書,「大件事!在當地上學不用穿校服,我每日都要煩惱穿甚麼衣服上學,自此日日襯衫,當時年紀還小好純樸,沒個性只懂跟主流,花裙高跟鞋都經常穿,多了點少女裝扮。記得畢業舞會,我自己買 Vogue紙樣再到唐人街買塊深藍色 Silk,自己車起人生中第一件中國式束腰長衫,感覺好特別。」


■劉天蘭:「《號外》當年領導潮流界,有一定影響力。」

選擇多反欠個性


■李惠珍《 13點》封面女主角,永遠走在潮流尖端。

今時今日,還有沒有人肯花心機自己做衫?我想應該沒有,大家只愛買甚麼時裝大師級傑作。跳到問現在的時裝潮流,大家都說現在時裝已死,變不出甚麼新花樣, Tina說因為現在太多選擇了,「這個世代實在太多 Choice,要甚麼 Style,平中下各級價錢都大把東西可選擇,不如以前般單純,潮流興甚麼大家就跟甚麼。無可否認,以前的時裝潮流真的很過癮好有品味,你會真心認為它靚,穿上身會令人興奮,舉例說,早排興 Leggings,人人都穿,是個潮流,但穿上了,你會不會覺得好興奮?我平時行街都會留意年輕人愛穿甚麼,相比兩三年前,這一陣子算比較好,但我依然認為時下的年輕人,只懂放好多牌子好多不同風格的衣服鞋襪上身,未算太有自己個性,好期待大家再多點創意。」

Tina懷舊

1.寶珠芳芳的髮型

數六十年代明星潮流 Icon,不得不提兩大少男少女偶像蕭芳芳和陳寶珠,當年的確有不少女生跟風,學生妹愛學芳芳姐的高髮髻再綁一個大絲帶蝴蝶結;工廠妹則愛學寶珠姐徐徐放下一把長長秀髮、簡單地紮起一條馬尾或擯辮,舉手投足都星味十足, Tina:「蕭芳芳的感覺比較前衞和洋化,你會覺得她好有型,令人好想模仿她;陳寶珠是另一種感覺,很小家碧玉,有種親切感。」


■陳寶珠予人的感覺很平民化,很有親切感。


■芳芳的高髮髻,感覺前 衞西化。


2.溫拿的喇叭褲

溫拿樂隊在七十年代初走紅,紅起的不止是譚詠麟和鍾鎮濤,還紅起了當時的一種 Band仔打扮,長髮中間分界、大關刀領恤衫配西裝褸,非常 Hippies風格, Tina:「短 T恤、 Platform鬆糕鞋,尤其是那條喇叭褲,當年一街人都是這打扮,這造型 Hit了好一陣子。」


■溫拿樂隊的大關刀領加喇叭褲,當年人人模仿。

3.本地潮牛


■本地潮牌 Bang Bang。

今時今日人人愛日本或美國牌子的牛仔褲,原來七十年代後期,香港流行過一個本地牛仔褲品牌 Bang Bang,由葉玉卿哥哥葉志銘創辦,威水到紅至美加做過江龍,此品牌其後更加染指電影界,創立娛樂公司拍電影,後因管理不善而結束經營。 Tina:「我 1978年由加拿大返香港,當年很情迷 Bang Bang,好有型,走型格路線的年輕人必穿,穿 Casual wear,牛仔褲當然必買啦,當年這品牌有好多分店,連鎖店規模大到好似今時今日的 Mango。」

4.閃閃 Disco look


■《周末狂熱》裏的少男少女,一味鬥閃。

時裝、音樂與電影息息相關,電影《油脂》、《周末狂熱》帶起 Disco風, Disco風又帶起時裝界 Disco look。 Tina:「那是五光十色的 Bling Bling年代,很狂熱,珠片閃石、烈燄紅唇,也流行螢光,這時代色彩好豐富。」

5.香港變小日本


■山本耀司

八十年代初日本牌子帶起香港潮流,連 Tina都受很大影響:「當年有幾個日本牌子對香港時裝界帶來新衝擊,一堆日本設計師冒起上位,香港變了小日本,由初期的鈴屋,之後再有川久保玲的 Comme des Garcons、三宅一生的 Issey Miyake、山本耀司的 Yohji Yamamoto,突然間有好多簡約不花巧的東西出現。我當年因工作關係經常飛往東京,經常 Shopping,發覺這風格好適合自己,特別喜歡那種不對稱的設計特色,至今還很影響我,今時今日都仍然會這樣穿。」

那些年是女強人時代……


鄧達智

鄧達智( William)說香港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人人都捨得買衫,更有閒情逸致打扮自己,最主要是,當年香港出現了一班女強人,時裝界得以有一片繁華美麗的景象,「那年代女性地位提高,一班女強人又靚又叻又有品味,個個都好時尚,林燕妮、葉潔馨、陳家瑛、周梁淑儀、張敏儀、蔣芸大姐、陳幗儀、文麗賢……誰不美?個個都高貴到不得了!如果沒她們, Valentino、 Armani、 Sonia Rykiel、 YSL呢堆牌子,在香港可能紅不起來。」

金錢掛帥一味浮誇

七八十年代,香港時裝界百花齊放,他緬懷:「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開心。」談到近年潮流,他用「萬花齊放」四個字來形容,但只有一個主流,就是商業和金錢掛帥,「現在不再是為設計而設計,追求的是生存,是賺錢,氣氛同欣賞空間好小,即使傳媒宣傳,一切都變得只是 Marketing。尤其近年一班學院派設計師,一出道就被人捧得好高,沒錯他們有 Talent,但風格不明顯,單看作品,我看不出又講不出屬於哪個設計師手筆,每個牌子都很面目模糊,近年我比較欣賞的年輕設計師只有 Christopher Kane。以前的時裝風氣好單純,有 Fashion icon,不一定要好靚好靚,但要有風格,連肥姐都有一班師奶跟她戴眼鏡梳同一髮型,蕭芳芳穿旗袍都是一種指標。現在的八十後接觸事物太多,有比較的東西多了,不再那麼輕易跟住一個潮流走, Eason穿得好有型好有舞台感,但你又會不會跟他一模一樣穿出街呢?又或者這樣說,現在留下來的,只有浮誇。」

William懷舊

6. YSL黃金年代


七十年代 YSL雄霸時裝舞台, William指當年 YSL口碑很好:「 See-through透視、男裝女着、非洲元素都由 YSL帶起,行富貴高級路線,有錢阿太一定穿 YSL,那時 Chanel、 Dior還未興起, Gucci簡直是老土!在那年代, YSL是 the one and the only。」八十年代各名牌上位, YSL變得老氣沉寂,生意差得連置地廣場都不肯租舖給它。


■時裝設計師聖羅蘭創出幾大潮流,包括透視裝。

7.針織女王


■林燕妮是 Sonia Rykiel Fans。

八十年代初,針織外套和針織衫興過一股浪潮, William:「當時所有 OL都流行穿針織衫,更以擁有 Sonia Rykiel為傲,李美鳳、張敏儀等經常穿針織衫,不用好隆重,但出來的效果已經大方得體。」

8.中性風


■中性打扮,女強人鄧蓮如很受落。

女性地位提高,七十年代尾至八十年代初,自然流行起中性風潮,「女強人行出來,一副 Executive模樣,能幹硬朗,女性化得來又有型,代表人物有陳方安生、鄧蓮如, Armani西裝 Look,行出來已經感覺到那種溫柔的強人味道,當年經過中環,很多 OL都是這身打扮。」

9. Preppy Look


■陳百強一身書卷味打扮,吸引萬千少女。

校園風格亦曾流行一時, William說當年陳百強是最 Icon人物:「 Danny有一種青葱味道,很書卷氣,當時很流行着美國 Polo,即是長春藤大學生 Look,襯一條牛仔褲,後生仔一定這樣穿。」

10.高貴晚裝


■文麗賢的高貴襯得起晚裝。

今時今日流行不穿衣的 o靚模,但當年行得出來的模特兒,個個高貴美艷,出入 Ball場的戰衣不是賣露肉少布夾事業線,而是身穿真正的高貴晚裝,「文麗賢是當年數一數二的紅 Model,好高貴好大方好美麗,當年她穿好多 Valentino晚裝,晚裝潮流因她帶起。」

代 Cult 1:80後 溫習80後潮事 馬田靴是我們制服



跟 Y世代談潮流,牛頭唔搭馬嘴:「都係揭《 Milk》、《新 Monday》啦!」不是說過去的總是美好,而是潮流需要經過沉澱才能理順為時尚。回看八九十年代的潮流,音樂、文化和衣着的關係有如蜘蛛網,而非單向的你賣我買。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罷了。

記者:蔡慧敏
攝影:陳盛臣

元祖級潮童自述


■ Matchy頭

潮童者,隨波逐流的細路也。 Nam Kong的潮童歲月由八十年代後期延伸至九十年代尾:「小時候不知何謂潮流,只知道睇明星,看得多漸漸就發現『原來這樣穿就叫靚』。」其時本地時裝雜誌不多,外國大書又太遙遠,惟有向女同學的《青春》和《姊妹》埋手:「除了粉紅色的信箱專欄,都有講季度潮流。成日見到歐陽妙芝,還有陳敏之。」原來陳敏之這樣歷史悠久! Matchy頭、大膊頭和蘿蔔褲是 must have items:「小五、六時都唔知那叫 Matchy頭,只知道他經常在雜誌出現。」拿着剪報去找上海師傅照辦煮碗,當然沒有好結果:「次次剪完都喊餐死!」再大一點,就拿阿媽的外套去僭建膊棉:「梗係俾人鬧爆,話整到污糟邋遢。」可見潮人基因不受經濟條件抑制。不死的潮物當然要數 Dr. Martens、 Levi's 501和 Polo格仔衫。「試過為了買一對$550的 Dr. Martens而捱了兩三個月麪包,又試過着白色的 501返學。」在校服上做手腳, 501很快就被揪出,反而那對全黑的 Dr. Martens由中三一直陪伴阿南到大學,着了六七年!「當時標奇立異買了黑線,其實黃線更經典。」除了由 Made in UK變成 Made in China/Thailand, Dr. Martens多年來的變化其實不大。阿南後來斷斷續續買過四五對,到現時仍有一對黑色短筒:「當 converse咁着,其實真係幾好襯。」

潮流是身份認同

一身潮 look當然要有用武之地。八十年代英國音樂文化和 disco大盛。周末下午專為學生而設的無酒精 Noon D便成為了潮流集中營:「在 Canton門口排隊入場,好壯觀,還見過林海峰。」 To see& to be seen, Canton大概是今日廣東道 Joyce的位置。整條人龍都是 Polo+501+Dr. Martens,制服一樣,和今日旺角人人手執 Gucci帆布袋其實無分別。但阿南說在未有互聯網的年代,潮流與文化、藝術的關係較強。「雜誌介紹一件 item,會由它的源頭和社會氣氛講起。例如 Dr. Martens本來是礦工鞋,後來變成了 punk的象徵。」 Disco也衍生了 Acid House(代表作哈哈笑 logo tee)、 dress down、 cyber look等潮流。「以前文化與潮流同步,是時代產品。現在大家在雜誌見到就買、藤原浩着過的必紅,沒有想過是否適合自己。」當年潮童之間也更互動:「未有 internet大家要湊集潮流情報,去 Noon D前例必研究點襯,甚至 share來穿。」說到底,潮流其實是一種認同:「大家都認同某種文化,以外形去 identify同道中人。但現時已變了為消費而消費。」音樂雜誌也是潮流先驅,《年青人週報》、《新時代》除了講音樂,也講衣衫。《號外》則是進階版的美學寶典,還有後來的《 Amoeba》。但互聯網興起,令月刊不再矜貴:「連 PR都嫌太慢,下個月先出已經過氣。」結果潮流雜誌已淪為洗腦式的 catalogue。


■ Boy London格仔衫


■ Dr. Martens


1980後十大潮事

1.電子音樂


■ PSB也影響了不少本港音樂人。

英倫風在潮界大吹特吹,電子音樂可謂功不可沒。當中以 Depeche Mode和 Pet Shop Boys為表表者,難得是廿幾年後仍尚算生猛!聽 electronic本身是潮,他們的衣着打扮也曾領導群眾。

2. Disco

■ Noon D時代,你蒲過未?

Fing頭歌當然離不開歐西電子。潮人雲集的 Disco成為潮流集中營。 18歲以下要扮大人,惟有去 Noon D蒲一蒲。除了制服式的 501+ DM,螢光色、 cyber look也能在黑暗中突圍而出。

3. Dr. Martens

■現在的 80後年輕人,也穿馬田靴。

60s面世, 70s象徵 punk文化, 80s開始普及。沈嘉偉就是靠 DM掘得第一桶金。 90s最經典的返學鞋款必定是三孔鞋款和女裝 T Bar鞋款,皮靴由 8-20 Eyelet都有。

4. Boy London

■佐治童子今日雖難看,但當年也曾「美艷不可方物」。

70s末曾經和 Westwood在倫敦的 King's Road平起平坐, punk味十足,因為 Boy George和 PSB等音樂人日着夜着而紅極一時。哥哥在 88年的百事巨星演唱會就是以 Boy London出場!

5. Levi's 501

■ 501制服潮,令未必啱身的潮人死都要擠進去。

經典直腳牛,本來無甚變化,但當年的潮童會考究英、美製造之別,前者的後袋車得較低云云。而 D-mop就是以獨家售賣英國版而突圍。後來又有 red tab和拉鏈版等。到今日仍然不死,多得木村。

6. Bjork

■ Bjork雖怪,但,你會跟。

Bjork本身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潮流 icon。早在 1993年, Reebok的 InstaPump Fury在波鞋街本來賣$200都無人問津,但經出道不久的 Bjork以螢光色 one piece+螢光紅撞綠怪鞋示範,即時大賣。跳脫的 styling功不可沒。

7.雜誌

■《號外》曾經等同「你有品味」。

未有互聯網,雜誌是獲得外國資訊的唯一途徑。主打音樂的《年青人週報》、《新時代》會踩過界講潮流;《號外》則以「靚」字掛帥。 Nam Kong:「每期的封面都好有份量, idea和製作都好勁!」梁朝偉除衫的一幕,到今日仍然震撼。

8.陳錫海

八十年代尾的潮人,曾為八十多份報紙雜誌供稿。在 89和 91年出過兩冊《潮流精讀》,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單憑博覽外國雜誌寫出潮流 A-Z,算是先鋒。 Green Peace走紅據說也多得他吹捧。


■陳先生,你現在去了哪裏?

9.潮店

■今日, I.T已全面撤出信和。

Green Peace、 D-mop和 People are People乃當年的三大潮店。 Green Peace即現時的 I.T,已消失的 People are People在金百利地庫和佐敦恆豐中心有分店,名字來自 Depeche Mode的一首 single。三者都是以 DM、 501和 Boy London為主打。

10.潮星

■明哥幾時都咁有型。

靚人離不開梁朝偉、哥哥、明哥和陳百強。至於四大天王, Nam Kong話:「有留意他們的歌和造型。但講到時裝潮流都是看外國雜誌,年少氣盛嗰時都幾崇洋。」

潮童退役


■蔡楓華巨膊和今日的 Balmain巨膊,見證潮來潮去。



投身「潮界」後,阿南反而迅速脫離潮童的行列。他在畢業後的兩年內曾在三份潮流刊物遊走,好快就發現潮流的公式其實季季一樣:「民族、 military、 50s、 60s look都是不死的,五年一個循環。轉季前沒事發生就寫吓手袋和 accessories。」現時連八十年代都經已回歸了:「那些大膊頭其實好駭人!好彩近年的 80s元素都經過改良。」少年時代的回憶通常都是恐怖的,深宵看見《壹號皇庭》、《天地豪情》的造型都令人窒息,且看九十年代的 minimal幾時翻生?阿南現時因為工作需要仍然緊貼潮流,但自己只會買一些有代表性的 item,例如 CdG的襯衫、 MMM的西裝,或者索性全套 Muji和 Uniqlo:「不會再試新嘢。除了 Rick Owens,唔着都要買,因為實在太靚,太屬於這個時代了!」



■《色慾都市 2》的所謂 80s look,嚇死人!

PROFILE
Nam Kong(阿南)



99年畢業於理大攝影設計系,曾任職潮流記者, 2002年創辦《士多》雜誌, 2006年開發自家品牌 this is,去年暑假為 8模寫真集掌鏡,曾為多位歌手擔任 stylist。

笑 聲

開車時聽收音機新聞,曾特首與記者暢聚,說起兒時溫馨回憶。

曾爵士說,他小時也是頑童,兄弟幾個,有一個給誰欺負了,回家「班馬」,身為老大,他就替小弟出頭,把對家打得落花流水。說到這裏,曾特首發出一陣童稚的笑聲。

這幾聲笑,十分純真,發自內心,跟曾特首平時上京謁見「領導人」時、會見工商精英、電視辯論時硬擠出來的那種笑容不同。我聽了這陣嘻嘻的長笑聲,如聞天籟,心中喝了個采:香港的特首,經七年折磨,終於修煉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特首的任期還有一年半,一年半,不長不短,是不是什麼都不該做,一直等退休呢?

一個政治家,要有始終,尤其是經歷英國文化洗禮、頂戴皇室爵位的政治家。

英國的政治家風格,眾所周知,就是「撤出殖民地前必埋地雷」。為下一任埋地雷,猶如一家餐廳的名廚特製,叫做 Signature,就是政治家落幕終場鞠躬引退前的 Signature。

為下一任埋地雷,一來不是什麼道德是非的問題,而是藝術家創作之必須的問題。二來曾特首的下一任,以中國政治的慣例,必定是以靠「篤」曾蔭權「背脊」上位的一個,因此,為下任埋幾顆地雷,出於個人報復,也無可厚非。

第一顆地雷:曾蔭權不妨宣布,在他任內「啟動二十三條立法工作」。二十三條,不由自己完成,因為時間來不及,卻可以由曾蔭權來「啟動」。把一份二十三條的草案拋出來,條文不妨辣一點,越嚴苛越好,自己向祖國交代,後果由下一任承擔。

還有一顆地雷,就是「特區政府新總部」,正在趕建,曾特首在離任前不妨宣布,下任特首,一定比自己出色,為了慶賀下一任登宮,兼慶祝廣州亞運,為新總部增加五十億建築成本,把總部打造成一座皇宮。

第三顆地雷,就是「八萬五」。自己任內,把房價不妨推高,埋下一個伏筆,讓下一任一上位就推塌。英國人撤出香港前就來過這一招。曾特首未來一年半,要做到讓香港人將來懷念。

那麼曾蔭權這一陣回憶的笑聲,就像韋小寶官封鹿鼎公,回到揚州麗春院與母親重逢的那陣笑聲了,笑到最後,才是智者。曾特首由英國人點化,是聰明人,其中玄妙,想必也早已參透,所以他嘻嘻哈哈時,這一聲笑,還差一點點,就是人生的最高峰。

(陶傑)2010年08月24日

Monday, August 23, 2010

代 Cult 2:八十前 舊採地青 舞張飛獅撩隻揪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有中國人的地方,喜慶日子例必聽到這些拍子感強的鑼鼓聲,然後舞獅出現,一舞一跳都是功夫和力量的表現。傳統南方舞獅採地青,沒新派的高樁,卻重視獅形美態,舞張飛獅,更暗示歡迎接受挑戰,不怕他人踢館!

記者:趙志雄
攝影:陳盛臣,陳陶鈞

黃紅黑代表劉關張


■李燦窩師傅

傳說獅是天龍九子之一,職司守門,是辟邪驅魔、興隆祥瑞的靈獸,舞獅由來有多個說法,有云古時有隻眼大口闊頭生一角的怪獸肆虐人間,古人遂用竹和紙仿製獅子,舞動起來,望可帶來好運和吉祥。舞獅主要分南獅和北獅,香港常見舞獅多為南方廣東佛山獅和鶴山獅,佛山獅獅頭高身,口大而闊;鶴山獅獅頭略扁,嘴長而扁,形態有點像鴨子,故俗稱「鴨嘴獅」。傳統獅頭以黃、紅、黑三種最常見,黃獅代表仁者劉備,紅獅代表義者關羽,黑獅代表勇者張飛。

香港傳統舞獅者中,李燦窩師傅師承黃飛鴻第四任妻子莫桂蘭,在港辦理「寶芝林李燦窩體育學會」教授洪拳和舞獅的他說:「新派舞獅着重難度,在高樁上跳動要保持平衡,傳統舞獅着重採地青,在地上舞,跟觀眾距離近,要表現出獅子的神髓,表現出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表情。」獅頭的眼、口、耳都可擺動,配合舞獅者的馬步和跳動,就能展現出獅子栩栩如生一面。李師傅徒弟張漢峰表演舞獅的喜和樂:「新派舞獅大動作,我們着重細微動作,表達獅的形態和情感。」見獅身不停跳躍和眨眼睛,獅口開合有序,像獅子不停笑,轉過頭獅眼一瞪,他大力踏地一下,然後動也不動,只剩下鼻上的觸鬚在震動,確有獅子發怒的神髓。

李師傅:「要舞獅舞得好,功夫根底、腰馬和步法是關鍵,以前先學功夫才舞獅,紮馬紮得多。黃飛鴻傳下十套功夫和六套兵器舞法,如洪拳三寶──五形拳,鐵線拳和虎鶴雙形拳,不過大家都是舞南獅,很難看出屬哪門功夫,因大家馬步相似,惟有靠出師旗分辨。」


■早前黃飛鴻誕上,李師傅徒弟張漢峰在生樁上舞劉備獅,在金盆採青寓意大吉大利。


■譚公誕是每年盛事,李燦窩必派獅隊祝賀。


■北獅動作小巧善跳躍,顏色鮮艷,形態有點似北京狗。


■鶴山獅獅頭略扁,嘴長而扁,有點像鴨子,故俗稱「鴨嘴獅」。


■佛山獅獅頭高身,口大而闊,樣子威猛嚇人得多。


■獅子微蹲下,左腳後右腳前,表現驚疑表情。


■弟子張漢峰:「我們舊派舞獅着重細微動作,表達獅的情感。」


■李燦窩弟子浩安是:「傳統舞獅採青,在寓意吉祥。」


紮穩馬步踏生樁


1.先用朱砂點睛,代表獅子初醒。

舞獅寓意甚麼?傳統採青寓意獅子睡醒、覓食吃飽歸洞的過程,有時會有大頭佛引領獅子進場。程序上,首先是點睛,嘉賓用毛筆點朱砂塗在獅子的鏡、眼、耳、口、鼻,還要念點睛句子:「左眼精,右眼明;左耳醒,右耳靈……」點睛句子每個獅隊不同,但統統寓意吉祥。點睛後,睡獅初醒,舞獅者會擦鬚、眼、鼻、耳、口,之後獅子會小心試探門口才出門,最後才採青。採青,常見有蛇青、蟹青等,都是用兵器或蔬果象徵蛇、蟹等動物,例如雙刀象徵蛇牙、纓槍代表蛇身,一對橙代表眼睛。有時,青的種類不由舞獅者自己決定,就得臨場花心思見招拆招,拆解這個青表達吉祥寓意。

雖沒有高樁,但傳統舞獅也會搭一些枱和椅,讓舞獅站枱椅舞獅,枱椅不用繩綁緊,這叫生樁。既有生樁,採青時又會否用活生生的蛇?李師傅:「如果人家給你一條真蛇,等於不給你面子,出蛇青只考你功夫,當然要有舞刀弄槍表演,採青時獅子會表現驚疑,試探後才吃青,最後吞青和吐青。」傳統南獅還有獅子過橋、獅子採靈芝、笑佛戲獅、獅子滾球等,但今天已不常見。


2.黃飛鴻誕上,劉關張三獅同時出場祝賀,劉備獅在中間,關羽獅和張飛獅在兩旁。


3.到場三間館會放三支旗上台,由劉關張三獅逐支行禮敬拜。


4.睡獅初醒,獅子會小心地試探門口才出門。


5.採蛇青,舞獅隊員用腳踏纓槍,寓意擒住蛇身,之後再挑開雙刀,寓意化解利牙。


6.拆解纓槍和雙刀後,舞獅最後吃青,然後吐青。


7.再來是年年有餘青,竹頭吊住紙魚,舞獅用腳一踏,舞獅張大口吃青,寓意如魚得水。


8.最後武館再派成員出來表演纓槍和雙刀對打,展現他們的功夫造詣。


9.打鼓只會打中間和鼓邊,打出有節奏的咚咚洞洞聲音。


搶炮會踢館


■《黃飛鴻 2之男兒當自強》一幕,幾隊獅為爭花炮,獅與獅之間先有身體碰撞,之後大打收場。

那麼當年武館除了教功夫,是靠甚麼維生的?「以前的武館,多數靠跌打維生,一班師兄弟學好功夫也懂跌打,舞獅不是用來為生計,因一年出獅次數不多,如農曆新年、黃飛鴻誕、譚公誕等等都不收錢,舞獅志在替師門拿個好意頭。」港產片常見武館之間的打架情節,即所謂的「踢館」,李師傅說當年真有其事:「當年有搶炮會,大會會叫幾間武館派獅隊來,幾隊獅就要爭取最快時間拿到花炮,舞獅時,獅與獅之間有身體碰撞,就很易打起來。在舞獅旁護獅的人都拿住大大支竹,一來是護航之用,二來就是拿來打架用,所以當年不多人會舞黑獅,因為黑獅代表張飛,是打獅,你舞張飛獅就表示接受大家挑戰,人家是會來踢館的,接受挑戰的師兄弟,就會靜悄悄找個地方跟挑戰者比武。在搶炮會贏了,是為自己師門爭光的事,所以師傅會派身材魁梧、功夫好的師兄弟去舞獅,因馬步不穩,就很難跟人搶了。」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群獅爭花炮一幕,並非純粹虛構,當年的確有搶炮會。

寶芝林李燦窩體育學會( 2886 1903)
筲箕灣東大街 28-40號東興大廈 2樓 2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