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August 5, 2010

代 Cult 2:八十前 - 放假=踎墩 踩兩更閒事



暑期工是勞動市場「剩餘物資」。但曾幾何時,暑期工並非係課外活動,而是經濟支柱兼社會棟樑,阿媽等你賺錢開飯,老闆陪你夜夜趕工。由六十年代的工廠妹時代,到八十年代後期的賺錢買花戴,暑期工反映了香港的社會變遷。獅子山下,真的有過「人人有工做」的歲月。

記者:蔡慧敏
攝影:周旭文
models:christy & sansu @ puremodels

沒有童工 只有暑期工

葉輝博覽群書,在報界由記者做到《成報》社長,但原來幾十年前他在工業界的履歷更精采。由 1966年夏天第一次在中環安樂園餐室做打雜,到 1973年最後一次做暑期工,紗廠、假髮廠、電子廠……在香港出現過的工廠他都做過,搵工方法不外乎是看街招。工廠大廈牆外有招聘欄,看到就拍門應徵:「若是山寨廠,老闆自己一腳踢,即時就要埋位開工了。」其時勞動力短缺,工廠廿四小時開動,行三班制,七至三、三至十一、十一至七悉隨尊便,自信不會過勞猝死,連踩兩更亦可。「那年頭不需定最高工時,但現在做記者的、教書的,每日做十幾小時都未收得工。」以 1973年為例,紗廠日薪約$9,月入約$280;電子廠則日薪$11至$12,月入約$350,每周有一天假期,工作環境清靜,有冷氣,可以聽收音機,小朋友當然二話不說就跳槽了,是真正的良禽擇木而棲。「當時工資是勞動力的均衡價格。」不用談判,也不是老闆特別有良心,為何「半斤八両」不再?「 1978年改革開放後,大陸農村的勞動力源源不絕,工業北移後便再沒平衡了。」






不用定最低工資

當時沒有退休上限,也沒有童工概念,更沒放假這回事。「放假就等於踎墩。」總之有一雙手的就要開工。「暑期工最細 9歲都有,當時兒童身份證沒照片,廠方想請十二三的人,但若你生得夠高大,拿別人身份證也可蒙混過關。」老闆也樂於聘請眼明手快聽教聽話的小朋友做暑期工,「六十年代初,我七八歲,陪阿媽去工廠見工,但廠方說:『我哋唔請咁老!」當時我媽才三十多歲。」寶珠姐年代,女人沒甚麼機會接受教育,小學畢業便出來工作,三十出頭已被視為阿婆,工廠也犯不着請中女再陪訓。

十二三歲的小朋友日日困在工廠十幾小時,甚至要捱通宵,聽見都可憐,真的不會作反?「當時不覺得辛苦,人人都是這樣子,總得想辦法生存。」兒童權益無人理,直到七十年代初屈臣氏工廠大廈大火,好多童工被燒死,才開始有人關注,再到後來實施九年免費教育,發展至現在,普遍要接受到中三教育程度,才可出來工作。

讀書時已一隻腳踏入社會,有機會升學的,漸漸拿揑到何謂合理待遇,葉輝在 1968年第一次投稿,發現工廠以外的謀生方法:「當時投搞到《中國學生週報》,每篇有$10至$20。」比在工廠勞役一天還要多。糾纏多年,《最低工資條例》終於獲得通過,連周秀娜都撐最低工資時薪$33,但葉輝卻認為在地產商惡晒的前提下,最低工資只會令中小企連僅有的資本都守不住:「以書展為例,每個攤檔本來請十個暑期工,到時只能請四個。」他又以 Starbucks一杯咖啡賣廿幾蚊為例:「$20用來交租,人工佔幾毫子,咖啡農得幾仙。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之下,最低工資只會造成失業。」惟有再請娜姐代我們疾呼:「因為租金太貴而剝削工人,不公平!」


■鐵飯盒是上班必備。


■葉輝做暑期工的履歷,正反映了香港的工業發展史。

笨蛋都有工做



跳到八十年代末,旅遊作家陳俊偉做暑期工的日子是 1987至 1991年,正值打工仔的黃金時代,工廠大廈仍會貼請人街招,就算沒貼出來,逐間拍門問,總會找到工作:「當時生活好似好容易過,有工做是理所當然。」他在鞋廠與三名同學一起穿鞋帶:「悶到死……重重複複,好明白富士康的員工為何要死!」周圍全是阿姐,收音機播着港台的婦女資訊和廣播劇:「有聲都算係咁。」無聊透頂,最後因為冷氣又凍又熱而發燒,同學們順便集體劈炮。「剩下半個月假期,不如去玩算了。暑期工就是這樣兒戲。」有得揀,只因家不等錢開飯。

某年暑期,三人又在一間眼鏡公司採購部任職,責任出奇地吃重:「落漏了單,大陸廠房會沒原料開工,同事們好蠢,老闆個女又好蠢,不明白為何這麼兒戲!」那年頭連笨蛋都有工做,只因經濟太好!暑期工月薪有$6,000:「可以搣好耐,可以儲入銀行,那時的消費簡單好多,連卡拉 OK都未有。」但辦公室的無聊卻令他認清了自己不想在此過世,公司規定每天要「加監」兩小時,只因老闆付了錢不想蝕底:「長工 OT要計錢的,但 Office work好多時都是無中生有。」開 OT已經夠,還得忍受公司阿姐們的嘴臉:「去人事部填張 Form都黑你臉。在辦公室共對十幾小時,為何不能對人好一點?辛苦都是自招的。」笑口噬噬的他當然不會上當,畢業後做記者,遠離辦公室的泥沼。


■陳俊偉寧做 Freelance,不打工,周圍飛多過在香港,原來都關做暑期工事。


■娜姐為「民間爭取最低工資聯盟」拍的《撐$33》短片成為 youTube大熱短片。


■除了曇花一現的假髮廠,在六十年代,紡織廠也是熱門暑期工之一。


■打暑期工的小朋友,當然唔會好似寶珠姐咁好彩,識到工廠太子。

從暑期工發現自己

坐不定、喜歡自己完成一件事,拒絕一板一眼,陳俊偉真正的舞台原來是—— 7-11。「在辦公室可以 Hea,在便利店好似踏上台板,無得避。」客人倒瀉杯麪之餘還會得得戚戚,骨妹和金毛仔例牌質疑他收多了錢:「給他們看收據,他們心情欠佳,以為可以向基層員工『吠』。」應付這些學校不會見到的事,方法不外乎是見步行步,醒目與否無所遁形,「幾個貨車司機買了杯麪啤酒薯片,最後說要『爽吓先』。」這些都是難得的工作經驗,便利店月薪$4,000,漂亮的女同學卻可衝出尖沙嘴,在名店做售貨員,月薪有$5,000,「還可以見到明星。」靚女有事業,和今日其實沒兩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